一、产品经理的定位
自从1927年美国P&G(宝洁)公司出现第一名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以来,产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制度逐渐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得到应用和推广。需要说明的是,某些公司将负责售前支持的工程师也称之为产品经理,类似的概念华为也用过。这种定位的产品经理,与本文阐述的产品经理是不同的概念。
产品经理是负责“产品规划、产品策划/产品定义、产品推广、产品运营管理”的人员。换句话说,产品经理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人员,对产品的商业成功负责。某些人容易将产品经理与产品开发的项目经理混淆,下面这张图对二者的定位有清晰的阐述:
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产品经理的职责定位归纳概括为“管头、管尾、盯中间”:
· 管头:产品规划、产品策划、产品定义
· 管尾:关注产品上市之后的表现,指导制订营销策略
· 盯中间:关注产品开发的项目过程,跟踪产品需求变更(注:产品开发过程的具体管理由产品开发的项目经理负责)
从理论上讲,产品经理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组织结构模式之中。
· 【职能组织】:产品经理一般是临时性的。对于复杂产品开发项目,通过虚拟团队的模式确保市场响应和市场成功,产品经理一般由高层次权威人士担任。
· 【事业部型组织】:产品经理经常采取兼职——组织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事业部老总就是产品经理;若组织规模较大,则可以在此之下按照产品线划分若干个产品经理。大多数情况下,大产品经理(产品线总监)同时兼管研发的各个职能经理,以保证产品开发资源的到位。
· 【矩阵组织】:在产品线GM(总经理/总监)之下,存在横向固定职位的产品经理,以及横向其他部门的资源线代表(其他职能经理)。相对来说,在矩阵式组织中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更为清晰、运作也更规范,更能够发挥其作用。
二、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
曾经有一篇微信文章阐述腾讯产品经理的“段位”,将腾讯的产品经理划分为四个层级:
1、一级产品经理:初级、优化特性、提升数据
· 产出:优化现有产品特性
· 没有任何产品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以用1-3年的时间,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助理
说明:一级产品经理相当于产品经理助理或者相当于产品管理专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
2、二级产品经理:中级、定义产品并运营产品
· 产出:一个能在市场中持续运营的产品
· 需要定义全新产品的服务内容及全部特性,实现并运营它
说明:二级产品经理处于培养期,其定义和运营产品,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这些产品经理练手,商业成功反而不是主要目标。
3、三级产品经理:高级、定义并驾驭战略产品
· 产出:创业项目,或者公司战略项目
· 二级产品经理和三级产品经理的关于产品的具体工作是一样的,但是承受的内部决策压力和外部竞争打击压力不一样。需要协调和调动的公司内部资源,和外部产业资源也不一样。需要的决策力、领导力、跨文化沟通能力都不一样
说明:三级产品经理是产品经理的主力人群,腾讯绝大部分产品均诞生于他们之手。
4、四级产品经理:大神、奇点探索者
· 产出:神级产品,开启一个时代
· 四级产品大神,是奇点的探索者,或者说是风口的发现者
说明:能够达到第四级的产品经理极少,其规划出来的产品往往是颠覆性的,类似微信、QQ的大产品经理能够达到这个层次。或者是IPhone第二代智能手机、特斯拉汽车等产品。但是,相当部分企业真正意义上达到这个层级的产品经理,往往是这家公司的CEO/总裁/产品副总裁。如腾讯的马化腾、张志东、张小龙,华为万门机时代的李一男。
腾讯的产品经理成长路径,没有大的问题,但二级和三级之间或者三级与四级之间的跨度太大,中间应该增加一个层级:定义并驾驭战略产品,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产品的产品经理。腾讯红包的产品经理、华为手机Mate7、P9的产品经理,基本上都可以达到这个层级。从职责定位来说,二级~五级产品经理的职责都是相同的,只是能力水平高低的不同、输出成果的价值影响力不同。
归纳起来,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个层级。换句话说,产品经理的能力水平也就可以区分为如下五个等级。
三、产品经理的能力评价
微信某篇文章也阐述过腾讯的产品经理能力素质模型,大致的模型框架如下表所示:
据知情人说,上述能力模型是腾讯比较早期的产品经理能力素质模型,但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仍然以其作为案例进行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腾讯的能力素质模型划分为“素质模型”和“能力模型”两大部分不够准确。严格来说,能力模型包括了素质模型,其内涵更大。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底层素质”和“专业技能”。
按胜任力模型的通用开发模式:“评估要素”的每个项首先进行5级分级定义,这里以“学习/提炼能力”和“用户需求理解”为例:
其实,腾讯定义的“学习/提炼能力”已经属于“偷换”概念,在“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影响力”的内涵。
各“评价要素”等级标准定义完成后,再对不同能力级别设定各“评估要素”的达标等级。以产品经理三级为例,可以定义20个评价要素的不同达标等级,并绘制出类似的雷达图:
腾讯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是按照岗位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种设计模式看似系统全面、结构合理,但是却存在以下问题:
1、与能力水平高低的相关性:
在上述20个“评价要素”中,并不是所有“评价要素”都与员工的能力水平的高低正相关,特别是底层素质项。底层素质只是胜任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达到一定的标准高度就可以了,并不是越高越好。以“学习能力”为例,并不是能级高的产品经理,一定比能级低的产品经理学习能力强。反过来,我们甚至会要求在产品经理苗子的选拔上,更加看重年轻人的学习能力。
也就是说,底层素质更适合用于该类人才的遴选(即:判断是否适合从事产品经理的工作),而不宜用于专业水平等级高低的评定(即:判断从事产品经理的能力水平达到什么等级)。
我们一直主张:在构建能力模式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将“底层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分层并区分应用,而不宜混合在一起。这也是管理大师拉姆·查兰的观点——底层素质是基础,能否胜任的关键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
2、违反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上述“评价要素”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某些要素之间存在比较强的耦合关系。例如“沟通能力”,它与“渠道管理”、“项目管理”、“带人的能力/知识传递”等多个评价素质都有关联关系,“项目管理”能力强、“渠道管理”能力强,其“沟通能力”一般不会差。将这些关联要素都列入评价要素中,容易产生一好百好、重复评价的问题。
当然,此问题与问题1有些关联,将底层素质和专业技能混合在一起,必然会出现违反MECE原则的问题!
3、“评价要素”大而全
“评价要素”过多,足足有20项,这也是相当部分企业构建能力素质模型时的通病!这种设计模式将导致能力要求不明晰、评估过程太费时耗力!
我们一般建议:底层素质4-6项,专业技能5-8项。对于产品经理而言,重要的底层素质包括:商业思维、洞察力、影响说服、创造性思维等;重要的专业技能包括:市场洞察、产品线规划、产品策划、产品实现、产品运营与生命周期管理等。
关于产品经理如何培养的问题,将在下篇中详解,敬请期待。
【长青视野】是深圳市基业长青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的专业观点传播平台,致力于为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传递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专业思想、观点、方法、技巧和资讯,内容囊括企业战略与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与领导力、流程与组织管控、人才管理及薪酬激励机制等各领域前沿话题、专业观点或典型咨询案例。欢迎扫描页面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