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279 3060
021-5608 6202
原创:人才赋能,构建基于任职资格体系的学习路径图
原创:范金 日期:2018-11-22
长青导言
国家与企业,都需要寻找到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人才发展同样需要规划并实施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路径图。

什么是学习路径图?


“学习路径图”是以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发展路径”为主轴,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性的培养、学习活动。透过“学习路径图”,员工能够清晰的看到其从“新员工”成长为“熟手、业务骨干”,甚至“专家或管理者”等各阶段所需经历的培训、培养、学习活动,是员工在组织内学习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学习包括自我学习、培训、实践锻炼等诸多形式和措施,比培训的内涵更广。此外,学习更强调员工的主动接受,与培训过程员工被动接受是不同的。


学习路径图包括“成长路径、学习内容、学习发展方案”三个核心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



·      【成长路径】:员工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发展阶段,可称之为职业发展的里程碑。在任职资格体系的组成中,职业发展通道即为员工的成长路径。

·      【学习内容】:员工成长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同,需要修炼的素质不同,即学习的内容不同。

·      【学习发展方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的学习发展措施不同、修炼的时间周期也不相同,即学习发展的方案不同。


人才成长的基本路径


我曾经在《任职资格与员工能力发展》一书中阐述过——职业发展包括岗位晋升和能力发展双重内涵,能力发展是职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构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时,通用五级模型是基础。通过对人才成长特点的分析,五个级别可以进一步压缩为三个大的阶段,如下图所示:



·      【阶段一】:对应职业发展通道的一级、二级,是常规、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承担者。

·      【阶段二】:对应职业发展通道的三级,是能够独挡一面、各细分专业实施的骨干。

·      【阶段三】:对应职业发展通道的四级、五级,主要解决各专业的疑难问题、推动专业创新,对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此外,在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过程中,我们以通用五级模型为基础,结合对“组织战略、业务运营、本专业人才现状”等要素的分析,设计针对性的职业发展通道,即遵从“从战略地图到业务地图,从业务地图到人才地图”设计逻辑。因此,对于已经建立起任职资格体系的企业来说,员工成长路径是现成的,而且比通用五级模型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学习发展的主要内容


行业中,对学习路径图的设计持两种不同的观点:

·      【观点一:以任务模型为基准】:这种观点认为学习路径图应该以“任务模型”为基准,即以任务为主线,将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等各种能力组合成为学习包。任务模型即核心业务流程、只要职责领域。

·      【观点二:以能力模型为基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学习路径图应该以“知识与技能等能力模型”为基准进行设计,即先将员工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分析提炼出来,然后再针对每项知识/技能进行培养。


观点二是较为传统的模式。观点一则认为,多数情况下完成一项工作任务需要同时具备几项能力。例如,招聘过程“面试”是一项任务,需要招聘面试人员同时具备“岗位定位、简历筛选、招聘渠道管理、素质评价、结构化面谈、人际沟通、行业激励模式理解、行业薪酬水平把握、公司薪酬政策把握”等诸多能力。如下图所示:

 


因为完成任务需要的能力具有复合型,观点一认为以单项能力为主题对员工进行培训,最后依赖于员工自主整合学习内容,转化并应用到工作中的方法是低效的。如果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培训主题,即每次以执行一个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目标,将完成该项任务的能力作为培训内容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以招聘专业为例,如果将上述知识与技能结合招聘面试流程进行学习培养方案设计,就可以大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加速了人才成长的步伐。


其实这两种设计模式并非截然不同。究竟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式,取决于路径图应用对象:

·      如果路径图的应用对象为类似于营业厅服务员、酒店前台接待等专业类别/岗位,或者职业发展通道中的一级至三级人员,这类人员的工作任务程序化强,则以“工作任务”为基准更合适。

·      某些专业类别/岗位的工作任务并不是非常程序化,更加强调能力的创造性应用的话,例如营销、研发等专业类别/岗位,或者职业发展通道中的四级、五级,则以“知识与技能”为基准更合适。


在任职资格体系的等级标准中,核心标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专业技能”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其中的“工作技能/专业技能”同样是一种复合能力,是员工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研发人员需要具备“产品规划/技术规划、需求分析、产品架构设计/总体方案设计”等工作技能,营销人员需要具备“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市场拓展、销售项目运作”等工作技能。同时,“工作技能/专业技能”等级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标准,即描述员工运用此项技能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因此,以任职资格体系的“工作技能/专业技能”为基准设计员工的学习包,则特别适用于中高级专业人员,而且对“实践锻炼”这种人才培养措施的指导性特别强。


例如,软件研发技术类三级(骨干),有一项“工作技能/专业技能”为“概要设计”,其等级标准为:

·      根据公司产品开发管理规范要求和产品需求,主导设计成熟软件系统/客制产品软件的概要方案,或全新软件模块概要设计。

·      独立定义产品软件系统的基本业务逻辑、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等。

·      参与客制产品、平台的软件方案评审,从软件技术、软件优化、交互合理性等方面给出专业的评审意见。

·      ……

有了任职资格等级标准,设计“实践锻炼”就是比较简单的事情:

·      安排员工独立完成“成熟软件系统或客制产品软件”的架构方案,或全新软件模块的概要设计(1项)。

·      ……

综上所述,可以结合“任务模型”、“任职资格工作技能模型”设计员工的学习路径图,如下图所示。其中,初级、中级人员的学习路径图以“任务模型”为主基准,辅之以“任职资格工作技能模型”,帮助员工从新人快速成长为熟手、骨干;而中高级人员则以“任职资格工作技能”为主基准,辅之以“任务模型”,帮助员工在专业内深耕细作,成长为专业的领头人物。这种融合型的学习路径图,其优点不言而喻。

 

学习发展的方案


不同的培养措施,适合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学习路径图的培养内容,我们建议采取721模型对人才进行组合式培养,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如下图所示。



721模式由GE首先提出的。按721模型的理念,在人才培养的各种措施中:

·      【培训】:重点解决知识的传授,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能起到10%的效果。

·      【互动学习】:人际互动、会议学习、经验分享等,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起到20%的作用。

·      【实践锻炼】:在人才成长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实践锻炼,起到人才培养70%的效果。


在任职资格的等级标准中,包括“学历与工作经验”,不同级别之间存在若干年限的成长周期。因此,我们可以将成长周期进行细化(例如细化为年度),并以此作为学习成长的周期,结合721模型定义的学习方案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


为什么学习路径图落地实施效果不佳?


学习路径图的理念并不复杂。行业中,尝试构建学习路径图的企业不少,但是能够设计好并且取得良好实施效果的企业并不多。通过分析总结,我们认为如下两个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大大影响了学习路径图的实施效果:


问题一:缺少人才评价标准

由于这些企业没有建立较为系统的人才评价体系,往往直接采用通用五级模型为基准设计学习路径图。由于通用五级模型的针对性不强,失去了对学习方案设计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已经构建起任职资格体系的企业来说,进一步设计学习路径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常常说任职资格体系既是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专业等级晋升评价体系,也是一套员工能力发展、赋能体系。


问题二:学习路径图实施的责任主体错位

相当部分企业的学习路径图设计完成后,推行实施的责任主体落在了人力资源部。从721模型图就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措施是经验互动(20%)和实践锻炼(70%),培训只能够起到10%的作用。在学习路径图的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只能肩负培训的主要职责和部分互动学习的责任;在“实践锻炼”过程中,担负主要责任的是各业务部门管理者,需要业务部门的管理者转变角色意识,并具备路径图实施所需的相关管理技能,而人力资源部只能起到赋能的作用。


学习路径图推行实施的效果不佳,与绩效管理、任职资格管理实施不佳的原因类似,主要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能力低下,而是公司高层领导、各级管理者“先人后事”的理念缺失和技能不足导致。任正非当年强行要把“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写入《华为基本法》,道理就在于此。